劝进(1 / 2)

推荐阅读:

九月初三,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书称武氏符瑞,合革姓受命。太后甚悦,擢为给事中。

消息传到奉宸卫的时候,祾歌正在读书,闻言,略一点头,又把视线放在了书上。

这种事情,既然都有人挑明了,那么大家势必已经心照不宣。百官,宗室,外戚,百姓,接下来会一个个登场。说不定还会有僧侣道士参与进来。太后喜欢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,比如说“洛水献碑”。她在出家人之间,也还是有一股势力的。

“将军,百官上书劝进。”

“将军,长公主等上书……”

“将军……”

祾歌漫不经心地听着,拿起墨锭研墨。

两年前,武承嗣将一块“神碑”进献给太后,神碑之上有八个大字,“圣母临人,永昌帝业”。太后大喜,带着皇帝举行“拜洛受图”大典。当时他也在现场,前段时间越王之乱,他领了个统帅三军的名头前去平叛,刚好跟上献捷。

他慢条斯理地把墨汁研细,开始写字。

他劝不劝进,都无所谓。劝进还是不劝进,都改变不了他是太后嫡长孙的身份。无非就是改姓的问题。他对这件事只有一点点抵触。他是祖母抚养长大的,祖母年事已高,把他和天下通通改成武姓,那过几年他也可以改回来。

他只担心皇帝。

李旦烧了从宫里递来的纸条,红着眼眶,坐在书房里发呆。

比起四岁被立为太子的长兄李弘、一直野心勃勃想要谋求储位的兄长李贤、李显,他确实显得有些边缘人。作为幼子,他从未想过自己还有被推上皇位那天。

但既然即位了,就要尽全力做好一个皇帝。他唯一能做的,就是力保李唐社稷宗庙不坠于地,仅此而已。

六年前,先帝羽化登极,他刚登基的时候,朝中各派林立:以北门学士为代表的亲武势力,也就是想以太后为跳板的寒门士子;以裴炎为代表的,想要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李唐老臣;还有以刘仁轨为代表的太子派;以及李唐宗室。

难道李唐的国祚,要在他手中分崩离析吗?

宫外的上书如同一颗颗钉子,一点点钉进他的脊梁里,钉进他的膝盖里,折断李唐高扬的头颅,压着他一点一点跪进泥沼里。

一滴眼泪落在砚台上,转眼就化成了一点水渍。

墨渐渐变浓,李旦不由得有些恍惚。每一笔写下去,他都是钻心地痛。

第一篇表文是《让禅位表》:

臣以宗社事重,家国情深,诛锄巨逆,奉戴嗣主。今承制旨,猥推宸极,在臣虚薄,不敢祗膺。循环震惊,无任感哽。

第二篇表文是《求赐姓表》。

他一笔一划写下这四个字,然后扔了笔,抱住头无声流泪。

相比之下,另一个上表请求赐姓的李唐宗室就要冷漠得多。祾歌写完表文,觉得自己右手写的字不够好看,犹豫片刻,才将兔毫笔换到左手上,一丝不苟地誊抄过来。

他觉得自己真的是无情无义。他想起《过秦论》中的“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”,现在李唐的七庙就在武氏手中摇摇欲坠,他应该屈辱万分,痛哭流涕的。他该一字一字写下赐姓表,数十个字,字字泣血,好似用来研磨的不是清水,他的笔尖连着心尖。

但是他做不到,他一点情绪都表达不出来。

寒风“簌簌”地吹过,黄叶落了一地。祾歌放下笔,吹干墨迹,耐心卷好。皇帝的上表应该也写得差不多了。祾歌看向东宫的方向,良久,嘴角终于扯出一个微笑。

陛下,要好好的,不择一切手段活下去啊。

几家欢喜几家愁。

武三思现在可谓是志得意满。

李唐就要倒台了,取而代之的将是武氏新朝。等到这些前朝余孽一个个被清算,到时候太后——不,是新帝——到时候新帝年事已高,膝下又无子嗣,嗣位他坐稳了!

只要除掉李旦和李罡,皇位,还不是唾手可得吗?

他得意洋洋地问下人:“怎么样?宫里有什么动静?”

“太后并没有答应登基,但是将傅游艺提拔成了给事中。”

武三思冷冷一笑:“傅游艺,呵。不提他,赤雀还有多少活着的?”

“共计数万。”

武三思露出了胜券在握的笑容。

九月初五,群臣进言,称有凤凰自明堂飞入上阳宫,又飞回停在左台梧桐之上,过了很久,才飞向东南方;朝堂之上,有数万只赤雀停留于此。

场面很美好,如果没有在朝堂前没有及时清扫干净的那一地谷子,就更好了。

祾歌偷偷捉了一只,剖开肚子。果不其然,赤雀腹中只有在朝堂上发现的谷粒。他什么都没说,只是悄悄派人去找了京兆尹,让他手下的不良人和武侯注意捕鸟,不要让鸟啄了晚收的庄稼。

这一切,当然没有瞒着武曌。

最新小说: 春日宜婚 重生之当家主母 铜雀台 什么叫做斗傩大陆啊 当拆二代亡妻重生后 心动时效 撩完就跑?穿书后洗脚还债 白头吟 我靠发疯走上人生巅峰 落日陷阱